覆蓋53個縣(市、區)2035年預計建成420萬畝 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有序推進
- 2020-12-28
為深入貫徹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總體部署決策,認真落實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會議精神和工作要求,陜西積極統籌謀劃,科學制定方案,穩步有序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
穩扎穩打 全面推進項目開工建設
2018年9月14日,陜西省林業局、陜西林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共同簽署國家儲備林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確定了陜西林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統貸統還平臺和組織實施方,奠定了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堅實基礎。
《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工作方案》等先后編制并廣印發,為全省范圍國家儲備林項目的開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20年,陜西省林業局連續兩次召開國家儲備林建設聯席會議,對項目管理、資金管理、審查規則等充分討論。10月28日,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啟動會在延安市延長縣舉行。陜西省副省長魏增軍出席并宣布全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正式啟動,陜西省政府副秘書長魏穩柱主持啟動會。自此拉開了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序幕。
科學規劃 分類施策共建生態空間
根據自然環境特征及其生態空間分布規律,陜西從北到南可分為陜北長城沿線生態修復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關中平原生態協同發展區、秦巴低山丘陵生態功能區,白于山區生態修復帶、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示范帶、關中北山綠色重建帶、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帶、漢丹江生態經濟走廊帶,即“四區五帶”。
以“陜北增綠、關中增景、陜南增效”為目標,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在 “四區五帶”內遵循各自區域生態空間特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有側重。長城沿線重點發展側柏、油松、樟子松、榆樹、楊樹、旱柳等生態儲備林和大徑級用材林;黃橋林區重點發展遼東櫟、柴松等工業原料林和大徑級用材林;關中北山重點發展遼東櫟、七葉樹、梓樹等工業原料林和生態景觀林;秦巴山區、漢丹江兩岸重點發展栓皮櫟、樺木、漆樹、櫸樹、椴樹等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
深入調研,嚴謹決策,分類施策,陜西正舉全省之力謀劃建成一批科學化種植、集約化經營、高標準管理的儲備林基地。預計2025年,全省將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168萬畝。2035年,全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將覆蓋53個縣(市、區),基地面積達到420萬畝,其中人工林集約栽培54.6萬畝、現有林改培365.4萬畝。屆時實現一般用材林基本自給,珍稀用材樹種種植面積穩定擴大的目標。
多方協作 積極探索林業金融創新
根據《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9—2035年)》,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230億元,首期規劃投資92億元。在科學布局、集約經營、突出重點、融資擔保、市場化運作和示范引領原則的指導下,項目采取“法人借款、集團擔保、收益還款、林權抵押、政府增信”基本模式建設的同時,鼓勵各地用活用足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政策,積極探索PPP、“林權抵押+政府增信”、企業自主經營等多種融資新模式籌措生態建設資金。
作為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統貸統還平臺和組織實施方,陜西林業集團有限公司開拓進取,已先后與15家央企在國家儲備林建設方面通力合作,積極拓寬林業投融資渠道,在涉林抵押、風險準備金等關鍵方面主動作為,將零散項目集中化、風險資金多元化、增信措施疊加化,充分利用開發性金融政策助力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
項目立足陜西生態空間治理,是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長江大保護,實現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陜西生態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項目帶動用材林間伐和林產品銷售、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碳匯交易等上下游林業產業鏈發展,助力全省20余萬人實現永久脫貧。
截至目前,延長縣、志丹縣、華州區、西鄉縣等15個縣(市區)已簽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合作協議。